华人网本篇文章4774字,读完约12分钟

知道黄檗山万福寺是在10年前关注日本饮食文化的时候,观察到在日本的江户时代( 16031867 )初期,从中国传来了新的饮食形式“普茶料理”和新的饮茶方法“煎茶”,这两个新的要素都是 从那以后,我想去参观万福寺。 但是,万福寺虽然在京都,但位于京都府的宇治市郊外,有点偏僻,也有因公务访日的情况,急急忙忙,没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没能尽心尽力的郊游。
这次来神户大学是有一年的时间,应该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6月初的风和日丽的星期五,和对历史有意思的学生一起换了几次车,最后坐京坂宇治线来到了黄檗站。 我以为这是景点,应该有很多乘客下车,结果只有两三个人。 黄檗站就像乡下的小车站,周边非常寂寞。 出了车站,沿着标志,弯弯曲曲的狭窄车道,在万福寺的外周建了万松园,来到寺院的山门前。

万福寺建于1661年5月,占地4万几千坪。 其吉利在于一个高僧,完全称来自中国的名字为隐元( 15921673 )。 隐元出生于福建福清的农家,21岁时去寻找外出的父亲,游历浙江北部一带后,在普陀山拜望观音佛像抱有出家之念,之后经过摇滚,46岁时继承了师祖费隐的衣钵,与家乡黄檗山万福寺(临济宗杨岐派)的住持 17世纪初,由于盛行的海上贸易,日本长崎暂时成为来自福建、浙江等地的华侨集聚地,从1624年开始建设了兴福寺、崇福寺、福济寺三座中国明代风格的寺院(被称为“三福寺”)。 1649年,崇福寺(因为这座寺庙周围福建人很多,所以也被称为“福州寺”)的第二代住持入寂,暂时没有人继承,所以委托了隐元的弟子住持,出乎意料地在赴任途中死于海难。 所以我让隐元来了日本。 初时隐元因为担心自己是60岁的高龄而多次辞职,但被对方的诚意所感动,在63岁的1654年,带着很多弟子远涉重洋,乘坐郑成功的船从厦门来到了长崎。 江户幕府已经实施了锁国政策,除了一部分中国商人可以住在长崎的指定区域(所谓的“唐人宅邸”)之外,还不允许外国人自由登陆。 隐元由于其崇高的声望和当地僧人的特别沟通,不仅担任了崇福寺的第四代住持,还于次年9月从长崎来到了大坂的普门寺。 1658年,被介绍给江户的德川将军,幕府当局钦佩隐元的高僧气度,将京都附近的宇治地区的土地捐赠给伽蓝的建造,当地元老等也毫不吝惜地捐赠了资金。

隐元由于对故乡的深深喜爱,将新建的寺院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完全遵循故乡寺院的构造,精心建造,在这里担任住持3年后,将住持的席禅让给弟子木庵,自己隐退到竣工不久的松隐堂,但依然是寺院最好的中 晚年,除了专心研究佛法外,他还亲自制定了有影响力的《黄檗清规》,写了《松隐集》、《松隐二集》、《禅馀歌》等多部着作,与中国明代(隐元东渡日本时,中国发生了王朝交替,但他继承的完全是明代的文化)禅林法 形成日本禅宗的三足鼎立之势,在兴盛时宗门下的寺院达到了千座,现在还剩下半数,万福寺也是黄檗宗的大本山,先建设的长崎“三福寺”也归属于黄檗宗。 幸运的是,万福寺位于偏远的地方,长期远离战火和兵乱,奇迹般地幸免于火灾,寺院的建筑物、雕刻、器物整体完整地保留着,所有屋宇都是三百五十年前的样子,其中十七座建筑被日本政府认为是“国家重要文化

现在我站在这样的寺院总门前。 总门其实没有非常大的势头,就像一个院子里的门,门前有两口井,叫龙目井。 入门内有售票处。 入场券是500日元。 东侧有放流池,这也很少在日本寺院看到。 拐弯前进,山门高耸,是纯斗拱建筑,挂着“万福寺”的扁额,为隐元写的。 门前种了四棵大松树,应该不是当年种的。 大约有100年的树龄,树干笔直地延伸,枝叶茂盛。 山门外有立石,刻着“不得进入肉酒山门”的大字,不由得我哑然无语。 现在的日本和尚,即使和妻子结婚,也可以喝酒。 这是明治以后的新气象,但在万福寺内,似乎依然遵守从中国传来的“不喝酒,不淫乱”的戒律。

从山门前开始,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威德殿成轴线排列着。 后来是苍翠的妙峰和五云峰。 就像太子椅子的靠背,抱着整个寺院的建筑物。 寺院的主要建筑物排列在中心轴线上,两侧有钟楼、鼓楼和其他廊废建筑,这几乎是今天中国寺院的基本结构。 但是,这种结构的历史并不久远。 魏晋南北朝自不必说,即使到了隋唐,寺院的中心还是佛塔和主殿,其他建筑物都被周围包围着。 这样的构造,可以在我们在日本奈良时代( 710784 )建设的兴福寺、药师寺以及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经营的唐招提寺(现在的遗物几乎保持着当时的风貌)中看到原来的样子。 寺院建筑中一般出现了中轴线式的构造,被认为是宋以后的事件。 日本最初出现的左右对称寺院结构是南宋末期来到日本的兰溪道隆( 12131278 )在今天东京旁边的镰仓修建的建长寺,这是当初日本第一座纯粹的禅寺,被封在镰仓五山第一,但原来的建筑物是火灾,今天的屋宇是江山 万福寺是宋明以后中国寺院结构保存在日本最早的最大禅院。

一进山门,对面就是天王殿,建于1668年。 这在日本寺院也极为罕见,正殿正面供奉的弥勒佛像是来自福建泉州的范道生( 16351670岁)的作品。 范道生于1660年被当时的长崎福济寺住持邀请制作了佛像,后来被隐元请求制作了万福寺的造像。 除了弥勒佛,天王韦驮、十八罗汉像,甚至后来隐元的寿像等也来自他的笔下。 现在我们熟悉的露出上半身露出笑容的弥勒佛像,被认为是宋以后出现的。 他的原型是五代时行云江湖的布袋和尚,据说北宋的《景德传灯录》中记录了很多他的故事。 他的“一钵千家饭,孤身一人游万里。 蓝人少,问白云头”虚达的人生态度,受到僧俗各界中国人的喜欢,被认为是弥勒的显身,以后,拥有了太鼓腹的弥勒佛像。 布袋的故事和水墨禅画一起传到了日本,在室町时代( 133615世纪末)被认为是七福神之一,可以说是吉祥物,但与弥勒佛无关,这是众所周知的。 万福寺内的弥勒佛像,最早的话,至少是日本寺院内最初出现的弥勒佛像之一,最大。 但是,与平时国内常见的弥勒佛像相比,笑容中似乎有点皱眉,脸也缺乏慈爱。 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必要详细调查。

离开天王殿,对面看到的是大雄的宝殿。 这是大檐顶上的建筑物,屋顶有点翘曲。 这和宋代的风格大不相同,但似乎不能说是“檐的翘曲”。 本来应该是朱漆的,现在大部分都是漶掉了,几年前对寺院进行了大修缮,但并不是新加了油彩,而是让人感到古色苍茫,厚重的历史感。 与中国大雄宝殿前不同,这边台阶前长方形的广阔土地上铺着类似日本石庭(也叫枯山水)的石头,但没有那么多研究,没有叠石,路面也有点纹理。 在中国大雄宝殿前,经常看到一片香烟飘扬,这边只是在正门前象征性地放着小香炉,没有人烧香朝拜,自然也是香火飘扬的景象,看起来都很安静庄严。 说到大雄宝殿的称呼,历史似乎也不古老。 本来寺院内供奉着本尊的殿堂,大概叫金堂或正殿,日本的很多寺院是从隋唐以前传下来的,今天也是这样。 大雄宝殿在大略明代成为禅寺主殿的一般称呼。

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佛像下,有一条大木鱼,很多人都知道。 这个是僧人诵经的时候用的。 但是,和大雄宝殿的称呼一样,我们在寺院里熟悉的木鱼的出现也是比较晚的。 但是,这个相关的记载很久以前就有了。 “木鱼”一词最先出现在1019年问世的“注释氏要览”中。 元代翻修的《百丈清规》中说:“鱼昼夜醒来,刻树,刻象形,敲它,发呆。” 但是宋元时代的木鱼,是鱼形的木器,在寺院的入堂、斋粥等聚集僧侣时使用,但不是今天看到的读经用的圆形木鱼,后者出现在明代。 以后,集合使用的木鱼称为“鱼梆”或“鱼板”。 1981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世界大百科全书》中说:“承应年间( 16521655 )黄檗禅来到日本时,木鱼传来,以后在禅、天台、净土等各宗之间被广泛使用。” 读经用的圆木鱼是隐元等黄檗僧人传入日本的! 换句话说,日本到17世纪中叶为止都没有木鱼。 今天的中国几乎没有了“鱼梆”和“鱼板”,万福寺内依然存在。 不仅被保留,而且被录用了。 只是当时的原物很珍贵,有些鱼板已经笔迹模糊。 今天日常制作的大部分都是新制作的。 万福寺鱼板上刻的文案,很感兴趣,抄写如下。

“谨记大众,生死大事大,反复无常迅速,各自觉醒,不要注意偏离。 ”。

隐元制定的《黄檗清规》就是这样规定的。 “各地改版巡礼时,各打三次,谨以己为策,打六次。”

斋堂正门的左边挂着大鱼梆子,用全体的木头雕刻,鱼目圆圆,嘴里含着圆珠,是生动的万福寺的大名物。 但是,我认为实心木具的敲击声,归根结底,远处的钟声和鼓声,斋堂前的鱼橡,也许只是装饰。 说到斋堂,听起来很有诗意,其实被称为食堂的是以前寺院“一塔七堂”构建中的一堂。 现在食堂的称呼完全世俗化了,寺院里没有反过来使用,所以想想也很有趣。

与日本其他寺院相比,万福寺还有一个优点。 各名人堂的门楠和廊柱上有扁额和对联。 例如,隐元所书的“喝风云,祥光会增加法喜。 》,第二代住持木庵所的书《气岸干坤大,心雄日月辉》,很有力量。 除黄檗宗以外的日本寺院几乎看不到这种风景。 万福寺内有44面扁平额,56对对句,现在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 顺便说一下,从开祖隐元到第13代,万福寺的住持是中国人,之后也是好几代中国人,诵读经文的发音也被称为中文,当时的中国人来自浙江福建一带,发音大概不是今天的普通话吧。 经过禅堂时,僧侣们打坐,但听不到读经的声音,不知道是什么发音。

说到万福寺,请一定要去看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相关的两个地方。 一个是寺院内东南侧的卖茶堂和有声轩,另一个是门外的白云庵。

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根据官方史书《日本后记》,被认为是约9世纪的平安时代前期,但传达范围极其有限,不久就消失了。 12世纪末镰仓时代的高僧荣西从浙江传入了饮茶的风俗、茶叶和种子,由于写了《饮茶养生记》并普及,饮茶正式在日本扩展,形成了具有丰富日本特色的茶道。 但是,唐宋时代中国人喝的是将团茶和煎茶(像今天的云南普洱茶一样的形状)碾碎后的抹茶,在日本今天的茶道中喝抹茶。 进入明代后,在朱元璋的倡议下,叶茶受到了大力宣传,成为当今中国人最重要的饮茶形式。 禅院自古以来就有喝茶的习惯,隐元及其弟子也把在中国普及的叶茶带到日本,最初用沸水切割煮,在日本被称为“煎茶”。 我不能说是万福寺僧人把中国茶叶带入日本的唯一传承,但至少因为是最初的传人,所以茶叶在日本传播,江户中期在万福寺修道僧人月海的努力得到了传递,迷上了一般民众,所以他61岁时去了京都东山 之后,形成了由“黄檗松风流”、“花月流”等各种流派组成的“煎茶道”,以卖茶翁为始祖,1928年成立了“全日本煎茶道联盟”,总部设在万福寺,今年建立了卖茶堂和有声轩。 前者是卖茶翁的纪念堂,只是十平方的小屋,供奉着卖翁像的相邻有声轩,基本上是日本书院造的样式,典雅,门楠有万福寺僧弘道和尚写的“茶去”三个大字,源于唐代赵州和尚的有名公案,禅

日本寺院的饮食,中国的影响一直不小,豆腐是典型的。 但是,很久以来,僧侣的饮食极其简单,而且大致每人一张,吃饭时没有桌子和椅子。 隐元等人带来了崭新的饮食形态。 首先吃饭时桌子上有长椅,四个人一张桌子,围着桌子吃。 其次,食物没有离开,放在几个大碗里,让个人自由摄食。 三是食物种类丰富,烹饪方法也和今天的中国几乎一样。 这样的饭菜后来被称为“普茶料理”,勉强说明的话,是和茶一起上桌子的普通人吃的料理。 “普茶料理”后来在黄檗宗的寺院推广,受到部分俗人的欢迎,所以在寺院门外开设了“白云庵”,专门供应中国风的素菜。 万福寺内的斋堂也供应。 要预约,价格也不高,以前的情况不太了解。 我去的那天,好像很少有人问津。 白云庵是一家非常雅致的庭院式餐厅,粉墙黛瓦,花木扶疏,日本素斋不用油臭,所以没有香味,不明的人认为是哪个庵堂?


标题:【要闻】京都黄檗山万福寺踏访记(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210607/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