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网本篇文章3785字,读完约9分钟

年7月,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拍了“走在中国”青海行的开始仪式(左一、二人是作者)的照片。

日本《留学生信息》副总编龙丽华

科特迪瓦《西非华声》主编金浩先生

在“走中国海外华媒中国行”的温暖平台上,华文新闻为了十几年的春秋对话,在这里逐渐展开。

日本《留学生信息》副总编龙丽华

缘分,有时真奇怪。

年7月,他参加了中新社组织的“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青海行”活动,认识了来自科特迪瓦“西非华声”的金浩总编辑。 金总身材高大,话少,行动man。

科特迪瓦在法语中是“象牙海岸”的意思。 我记得中学时代,地理教科书上有一个叫象牙海岸的国家,通过音译改名为科特迪瓦。

在青海克鲁克湖的游船上,为了不使拍照画面单调,我拿出随身携带的红色布艺鼠标,试着用左手举起来。 右手的照相机。 站在旁边的钱总是看着情况,声音低沉地说:“来,我给你拿吧。” 到目前为止,我和他只有简单的问候,不熟悉。 瞄准眼睛取景框,内心在笑,粗鲁中透明着可爱的画面,很美。 拍摄结束,说声谢谢,他绅士般地笑着问。 你是老鼠吗? 知道我不是这个干支,他说他是老鼠年出生的。

嗨,一只布艺鼠拉出一只老鼠帅哥,这缘分修炼到家了。

青海之旅结束后,朋友圈又有了新的发现。 我在东京的好朋友居然也是金总的朋友,真的很偶然没有成为书。 一次天和金总聊天问科特迪瓦“科华之声”的报纸是否还存在。 他说他改名为“西非华声”。 哇,《科华之声》→《西非华声》→《西非华声》总编辑,这样美好的巧合,就像虚构一样。

说到“科华之声”,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往事,从文件中找到了当年写的随笔,只给了金总一点点。

农历正月六日,像往常一样打开门前的信箱。 报纸、自来水、煤气的验针通知书,还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堆满了。 “这是什么? ’我看到了写着我丈夫名字的长圆形纸管。 纸管粗糙,贴着两张花和绿色的邮票。 我从没见过。 在记忆中,从未没收过这样的邮件。 仔细识别后发现了科特迪瓦的字体。 根据积累的地理知识粗略地评价科特迪瓦在非洲.。 我们和非洲没有任何关系。 纸管里到底有什么? 思索中夹杂着好奇心还有点不安。

切断纸管,展开,是报纸,只有四个布局。 一面右上角印着四个白色楷书体大字科华的声音,科特迪瓦华人联盟的主办和主编和副主编的名字在下面。 报纸左上角的发行日期是2005年1月26日,星期三,创刊号000001。 新年伊始,莫名其妙地收到了新诞生的报纸,应该是幸运的事。 但是,“科华之声”与其说是报纸,不如说是广告纸更正确。 不管是纸还是印刷质量,复印都更简单。 把报纸翻过来看,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马志学、新华社阿比让分公司记者、人民日报驻西非首席记者等写的贺词特别引人注目,称赞科特迪瓦终于拿到了第一份中文报纸。 第二版刊登了两个重要消息。 其中之一是8名中国人在伊被绑,人质被无条件释放,显示了中华的威望。 那两个两岸春节包机达成协议,大陆台商很高兴。 其他布局充满了春节联欢会的通知和一点生活新闻。

等丈夫回来,迫不及待地把“科华的声音”递给了他。 两个人七嘴八舌地想起来,终于找到了线索。 这几年经常被邀请回国参加华侨活动。 特别是2003年10月在国务院华侨举行的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会上,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国华侨社团的新朋友。 发送“科华之声”的人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吧。 但是,我完全想不起来是谁,长什么样。

我在网上搜索,找到了几十条关于科特迪瓦的新闻。 复印件几乎一样,是人民日报驻西非记者采录的科特迪瓦华侨春节报道。 据报道,“经过动乱的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的象牙酒店节日大厅有庆祝,住在科特迪瓦的约500名华侨华人陆续来到这里,参加了《科特迪瓦华侨联合会》举办的新春联欢会。 为了安全,今年的联欢会特意在白天举行。 保证联欢会的顺利进行,会场内部署了十几名科特迪瓦政府武装警察。 尽管如此,节日祥和的气氛没有受损。 由于科特迪瓦的动乱,有些中国人已经两三年没来阿比让了,他们从许多同胞那里欢聚一堂时,非常兴奋。 多个科特迪瓦朋友出席了联欢会,科国民议会副主席、第一任驻华大使杰梅雷在致辞中热烈赞扬华侨中国人是“真正的朋友”,在科有困难的时候没有离开他们”。 读了报道,不由得佩服科特迪瓦的中国人。 在不稳定的国家寻求生存和快速发展,辛苦和努力可能比在其他国家的华侨中国人大数倍以上。

之后,到了月末,“科华之声”会准时出现在信箱里。 身在东瀛,从事华文媒体工作,可以阅读来自遥远非洲的华文新闻,在他乡故知的感情突然产生,心中默默地祝“科华之声”越来越好,不是开花。 ( 2005年3月写的)

《科华之声》创刊号

一年多后,也许是因为搬家吧,“科华之声”从信箱里消失了,真的消沉了一段时间,好像失去了朋友。 这是个内幕。

我很遗憾那一年没有存档《科华之声》的照片时,金总很快就找到了报纸,拍了照片。 一家华文新闻像红线一样,连接了亚洲和非洲两个华文媒体人的缘分,中国情报社和世界华文媒体论坛是正确的“月下老人”。 在喜悦中,产生了和金总一起写《故乡征文》的想法。 “橄榄枝”被扔了出来,得到了他的热烈反应。

科特迪瓦《西非华声》主编金浩先生

正如龙副总编在文件开头所说,青海行,确实令人难忘。 团友们来自20多个国家,朝夕相处了一周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特别是龙总温柔纤细,优雅乐观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赞扬,希望不要得罪团里的其他女性。 我听龙总把《科华之声》创刊初期的故事告诉同事们,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必须写下《西非华声》的成长经验,与大家分享。

人生是一次旅行,在某个阶段需要前者指引方向。 科特迪瓦华人联合总会的欧阳日坪会长、林新宽常务副会长是个好向导,除了品尝旅行经典外,还一直给予我支持和鼓励。 我们关心“西非华声”是否能满足所有网民,但我们真的为华侨网民服务。 到信息采访、原稿制作、生活深度、信息收集、合成、校对、印刷执行、最后投递发行,都不是亲人。 熟悉的华侨称我们为“非法新闻报童”。 我们是“报童”。 没有报酬也要花钱。 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需要时间和精力。 出版前通宵。 总之,是弹唱,摇滚十年过去了,我们把“西非华声”看作精神生活,追求一点精神,减少一点俗气的灰尘,冷静自己的旅行,享受旅行的风景。 有道是“人生不像梦一样,无为而为”,我们珍惜这一切。

采风团聚集的日冈草原

衷心感谢中国情报社提供了一个享受旅行风景的平台。 在两年一次的世界华文媒体论坛上,华文媒体的朋友们聚集在一起,交叉,互相发表意见,处理媒体的酸甜苦辣。 除此之外,中国情报社的夏春平副总编经常被邀请参加“走中国”活动,今年的青海行就是其中之一。 龙副总编在《故乡征文》——《我与中新社的爱与缘》中生动的描写,再次带我去了那次难忘的旅行。 上车越过唐古拉山口可可西里无人区时,中国情报社青海支部主任赵凛松提示不能反复入睡,防止了高逆发生事故。 为了不打瞌睡,他发出声音,说明他和羚羊监护人一起穿越无人区追偷猎者。 同事们偷偷给他安排了在昆仑山口的婚礼等。 回来时,他的声音明显嘶哑多了,感动了大家,心碎了。 青海省分公司的其他员工和藏族卓玛导游全力安排行程,给了我们回家的感觉。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 是真的。

关于缘分的对话,暂且告一段落。 我们期待着再次见面的日子早日到来。

欢迎来到东京,欢迎来到非洲,续前缘更好。

不? 青海行的小伙伴们。

作者金浩,作者龙丽华摄

征稿通知:

“家乡——《我与华文媒体论坛》与《走中国境外华文媒体中国行》的论文征集活动

日子过得快,日子过得快。 从2001年开始,我来自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和贵阳。 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华文媒体论坛现在已有8次,历时15年,参加论坛的海外华媒体总数超过3000人(次)。

“15年”、“8次”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媒体同事同时齐聚一堂,充分体现世界中文媒体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向心力。

有人说“世界华文媒体论坛是华文媒体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媒体论坛是世界华文媒体人承诺的盛会和节日. "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可感和归属感. "

“论坛是世界中文媒体人交流、感情交流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快速发展机会的沙龙”。

也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媒体论坛的“八届元老”。 你可能因为某种原因缺席过几次。 你可能参加过在中国行走的活动……我相信你一定有话要说。 我有感觉。 你必须记录下来。

来吧,我们希望你参加“家乡——我和华文媒体论坛”和“走中国境外华文媒体的中国之行”的论文征集活动。 写、记忆、思考、品尝品尝、参加相关活动时的看到、听到、感受、领悟、故事、经验、轶事、有趣的事情……其“一滴”、“一草一木”甜蜜而温暖。

征文可以围绕“家——我和华文媒体论坛”这个主题,写人、写事、写东西、说话、“嘻嘻地笑骂”制作所有的文案。 文章的风格没有限定,无论文风如何,篇幅可以长也可以短( 10003000字),各征文的主题可以定制,要求的是“真”字。 请记住。 申请书附有3~5张与你写的申请书相关的照片(带照片证明书)。

“家乡”的作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进行。 征稿活动截止到年底。 征集的文件将在年底集中出版。

应聘文的投稿请发送到forum@chinanews


标题:【要闻】“家园”征文:象牙海岸之缘的对话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210708/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