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网本篇文章3172字,读完约8分钟

对住在加尔各答的中国人来说,上个月的端午节特别不同。 在“中国城”,久违地迎来了“龙舟节”,一百多名印度人参加,吃粽子,看着狮子。 即使他们不知道屈原,没有去过中国,也足以感染这里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氛。 “我小时候节日比现在热闹多了”,这次活动的主办者65岁的中国人李先生对《环球时报》的记者说:“这次活动的最初策划者是中国青年,只有他们重视中华文化,中国社区有未来, 李先生的话,从加尔各答乃至全印度最大的中国人社区的访问经验来看,印度华人的光辉可能是过去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后遗症,产业升级带来的商业环境变迁,家族公司的“富n代”创业惰性,。
位于加尔各答东郊的“塔堤”是印度最大的中国人居住区,约有2000名中国人居住。 他们大多祖先从广东梅县和湖北天安门移民,有些家庭已经传到第六代、第七代。 到这里来,除非是凹凸不平的路,混乱的车流,杂乱的店铺门口的脸,一些中国餐馆门口的红色灯笼和中文牌匾,否则没有人会把这里和当时的红火“中国城”联系起来。

“很多记者听说了当时中国城的情况,我毫不犹豫地说当时比现在富裕多了”,在“塔坝”经营餐厅和酒店的李先生说:“我六岁和妈妈来到了加尔各答。 父亲和祖父在这里有工厂,生产皮革和鞋子。 我从小就知道加尔各答的靴子很有名,出口到世界很多地方。 据家人介绍,即使日本人给缅甸打电话,加尔各答皮具市场也很受欢迎,前美国远东军司令官麦克阿瑟也以穿加尔各答制的靴子为荣”。

20世纪50年代是加尔各答中国人的黄金期,仅“塔堤”的“中国城”就有2万多中国人。 他们基本垄断了加尔各答制革工业,大小皮革加工厂、制鞋厂不到200家,饮食·食品府更是遍布街道。 李先生说,当时在“中国城”卖广东小吃可以赚钱,中国人来印度确实是为了淘金。

发生在19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由于中印关系恶化,数百中国人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前被以各种名义驱逐。 战争爆发后,印刷中的中国人财产被冻结,工厂关闭,商店关闭,很多人作为间谍被捕,释放后也不得在原来的居住地定居。 之后,中国人的数量急剧减少,很多人回到了原籍地或移居到了东南亚。

印度经济政策的转变也使许多中国人失业。 2000年左右,印度经济改革步伐加快,污染稍大、能源消耗高的公司被赶出大城市,加尔各答中国人擅长的皮革业成为其中之一。 在向城郊转移的过程中,中国人工厂集团被迫转让或破产。 李先生说:“我那时走投无路开始了餐厅。 当时,一天有三四家债权人来家里,如果不跳槽只能当乞丐。 ”。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印度的中国人大约只有5000人。 其中3000多人在加尔各答。 一千多人在孟买。 不到500人在新德里。 剩下的分布在海德公园和班加罗尔等地。 这些中国人大多是5、60岁以上的老人和高中以下的学生,经营餐厅和租赁住宅是第一收入来源。 “塔坝”的林先生有六个孩子,他对记者说:“我可以走路,我女儿要嫁到加拿大,儿子打算出国读书。 年轻人谁想留在这里? ”。

战争的馀波使中国人谨慎

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只持续了一个月,两国之间产生的裂缝至今还没有修复,对印度中国人来说,认同感、归属感的丧失,就像无形的墙一样阻挡在印度主流社会之外。

《环球时报》的记者在印度北部城市西姆拉采访时,遇到了一家叫谷的餐厅老板。 “我1岁的时候和家人从广东生活到加尔各答,几年没有爆发中印战争,很多中国人无故被捕,至今没有任何说法。 过去多年来,西姆拉只剩下三个中国人,开餐厅卖鞋。 说来惭愧,我现在不好意思回广东老家。 ’”

在加尔各答饮食的小王生意很好,有两栋三层楼。 一到周末和节日酒楼就客满了,等待的私家车一直排在院外。 尽管如此,小王还是感叹中国人在印刷中生活很辛苦。 他对记者说:“中印战争很短,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印度人的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人变得更谨慎,平安是祝福。 许多印度人认为印度中国人和印度东北部各州的人是同等的,他们不可靠,只适合低级服务业。 ”。

现在,住在加拿大的谢明通住在加尔各答,和父母一起经历了日军的侵略、印度独立、中印边界战争,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时刻。 年出版的《遗忘的一族——出生于印度的华裔》中写道:“日军入侵缅甸并没有使加尔各答的中国人萎缩。 我的家人可以说1945年左右离开加尔各答去新德里不是战乱,而是看到了更好的商机。 ”。

相比之下,中印战争的影响要大得多。 谢先生的这本书和很多文献资料表明,当时印刷各地的很多中国人被关在印度西部拉贾斯坦邦沙漠地带的奥利集中营里。 被捕时,这些中国人的家庭总是老带小,而且除了衣服什么都不能带。 许多被监禁的中国人最终获释,但他们大多从小康转移到贫困,回到原来的居住地也不得不白手起家。

关于拘留中国人的这段历史,印度政府没有做出确定的说明,也没有作出相应的赔偿。 这是很多中国人至今仍对印度政府缺乏信任,以此为理由不想加入印度国籍。 但是,自己家族的几代人住在这里。

被废弃的中国人学校

除了在“中国城”经营餐厅外,李先生也是加尔各答印华文化快速发展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他带领记者来到了“中国城”中最有名的中国人学校培梅中学。 一进学校,记者就感染了这里的青春气息。 在雨后泥泞的足球场上,几十个中国年轻人正在全力抢夺。 不是板球而是足球。 这是区别于印度其他地方的标志。 来到培梅中学四层教学楼的屋顶,记者又发现了与印度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景观——关帝庙。 庙里不仅供奉着殿下,还供奉着财神爷,有趣的是庙门口的马夫被塑造得像印度人一样。

记者对李先生的话感到吃惊:“这里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4年都没有学生了。” “在这些学校踢足球的学生在其他印度学校上学。 他们大多中文不好,今后的路经常出国留学留在那里,没人留下”。 李先生说:“我想当时这里的光华学生不到1000人。 我的孩子们是在这里读的书,很遗憾现在因为中国人社团内部的纷争,学校荒废了。 ”。

加尔各答中国人的皮革和制鞋业越来越萎缩,一个首要原因是印度各地的类似公司增加了,中国人经营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变大了。 那留在“中国城”的中国人只能饮食吗? 或者,你能租祖先留下的房子赚房租吗? 李先生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这里的很多人都是客家,客家环游世界很勤奋。 不自己做,不自己找路,那就越走越窄。 ”。

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年轻中国人融入印度社会的经验。 他所属的协会多年前和当地军队合作过。 当时军队想学中文,“中国城”的中国人会中文、印地语、孟加拉语。 有些人害怕在军营教书,但很多年轻人想试试。 之后,在那里教书已经一年多了。 期间,中国青年违反交通规则被要求出示证件,警察看到军营入证后,立即获释。

“这些经验足以让他们骄傲,只要勇敢地闯进去,就一定有路可走。 ’在这里,说到李先生,指的是不远竣工的高楼区。 “那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共同开发的不动产,在中国城的范围内,吸引有实力的印度人投资也是途径。 只要肯干就一定有路……”

社区前景,计划变化很快

端午节恢复“龙舟庆祝活动”是“塔坝”“中国城”复兴计划的一部分。 印华文化快速发展协会的钟先生告诉记者许多人看到了中国人社区的未来。 前几天新加坡驻印大使考察了“中国城”的旧居后,表示要投资建设。 之后,加尔各答市长表示印度有自己的重建计划。 印华文化快速发展协会只有十几个,其中的青年们都是实干者,他们也向市政府提交了《中国城》快速发展计划书。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 “中国城”的重建只是越来越多的口头,现实的衰退一点也不向往未来。 记者在开车进入城市主路之前,经过据说市政府投入“巨费”建设的中国牌楼,这里曾经被计划为“中国城”的入口。 现在,这种出轨的仿造建筑无法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反而成为当地人质疑政府挪用工程费的物证。


标题:【要闻】走访印度最大华人社区:印度为何留不住华人心?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210723/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