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网本篇文章1901字,读完约5分钟

伦敦10月10日电据英国《新欧华报》报道,“联系团结互助、精诚爱国、旅游英各地华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英人民友谊,弘扬互助友爱精神,开展华侨、华人福利事业,提倡健康娱乐体育活动。 ”。 这个宗旨是96年前伦敦华侨互助工业园成立时确立的,为工业园乃至整个英国华社的迅速发展确立了行为基准。
伦敦华侨互助工业园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礼,目睹了几代中国人的交替,见证了中国人海外生活的进步,实现了中国人在英国的地位提高。

开辟天地,隔缝求生

1916年,几位华侨前辈拿出多年辛苦的积蓄,多次搬迁,最终租了伦敦丹麦大街的22号地下室。 在这个地下室,几个华侨组成了中国人团体,被命名为伦敦华侨互助工业园。

工团刚成立的时期是中国人没有地位和权利的时代。 苦于在异国谋生的英国中国人,下班后即使在街头聚集聊天,也会被英国警察棍棒赶出去,被追究非法集会罪。

当时英国的中国人很多水手,他们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举目无亲,生活艰苦。 伦敦华侨互助工业园是他们的避风港。 工会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担负着团结同胞、携手互助的使命。 从找人、协助移民、介绍工作到传播家乡新闻、咨询国内形势,这一系列努力对同胞的团结、华侨的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这个简陋的22号地下室也为英国中国人提供了集会、交流的场所。 在这里,来自各地的中国人聚集一堂,乡音紊乱,谈笑。 为了丰富生活,还设置了台球、麻将等娱乐设施,大家忙了一天后,在这里聊天,缓解家乡的痛苦,狭小空之间洋溢着同胞的友爱、乡村的友情。

上个世界50年代,英国华人华侨移民的数量大幅增加,工团的业务日益兴旺,工团成员意识到需要找固定的地方来更好地服务华侨。 1962年在大家的协助下,买了现在这个三层楼的永久会。 英国伦敦华侨互助工业园区会长刘树华介绍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炎黄血脉,爱国情深

经过90多年的风雨岁月,伦敦华侨互助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终于在异国他乡突破了自己的天地。 但是,工团成员一直关注中国的迅速发展,在国家困难的情况下,工团成员永远慷慨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土被日本列强践踏,祖国同胞陷入困境。 当时的工团员在伦敦首先开始捐助华侨,工团会员陆续购买国债,每周定期捐款,支持国内抗日,从此烙下了深刻的“爱国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自己,共济工团担心国家,人人慷慨解囊,出钱出力,支持国家建设。 当时,一些工团的成员听说事业已经成功,祖国有困难,他们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多年的积蓄。 更年长的船员回到家乡取出旅费,交给了国家。

到了60年代,中国国内的形势风起云涌,多种多样,冲击了互助工团的人们的心。 那是特别的年代,大家的爱国热情很朴素,刘树华会长说:“我们当时组织文艺队为中国华侨演出,组织电影放映队,在全英各地上映了《红色娘子军》、《地道战》等经典爱国电影。 ”。 他说,当时大家只是想为华侨服务,传达爱国思想,推进国内形势。

现在告别了不稳定的局面,国内形势稳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但是,工人的爱国热情也一点也没有减少。 2008年汶川地震,震撼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但在英国的中国华侨也有同感,英国共济工团会员积极筹集捐款救济灾民。

今年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面对日本的无理挑衅,海外华人华侨义愤填膺,纷纷组织游行,互助工会作为爱国团体,积极投身,过了80岁的互助工团永远不顾名誉会长文祖逍遥高龄,日 文祖逍遥说:“我身上流着中国人5000年的血。 我们国家的完善不允许任何侵犯! ”。

英雄落后,后无力量

经过九十六年的春秋,作为伦敦最古老的华人社区之一,共济工团的迅速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文祖逋说,最初办中文学校,条件很差,教育设备都自己掏钱,捐给热心的人。 尽管如此,大家都有热情。 对这种教育的热情也感染了其他兄弟团体。 “之后,英国正义工商会议,英国共和协会来进行中文教育,好热闹啊。 但是已经没有学校了”刘树华想起当时的情景感叹道。

这些年由于经济、人手等各方面的原因,90年代初互助工团的中文学校停课了,但工团的人没有放弃对中文教育的支持。 即使在今天,工团每年也会向中文教育促进会捐赠500英镑,支持中文教育的迅速发展。

除了教育,我对工团将来的迅速发展也感到不安。 刘树华说:“现在工团有一位老了点的老人。 年轻的新会员很少参加。 我们老了。 总有一天大家都会去的。 每次老会员离开,文老先生都会记得。 ”。

在这里,刘树华翻了几十年前互助工业园的老照片,所有黄色的老照片都是故事,记录着那个年代英国中国人的点滴。 “当时的年轻人,现在是老爸,但我很担心工团今后会如何迅速发展。 ”。


标题:【要闻】伦敦华侨互助工团:华社风雨历程的活化石(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210821/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