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离开了,不仅留下了其娱乐帝国,还留下了被称为“逸夫楼”的公益故事。 他已经不能用“娱乐大亨”、“商业大鳄”这种华丽夸张的语言来概括,所以慈善家是拉近他和这个社会之间距离的作用。 他怀着慈善,多年来捐赠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 美国旧金山市还为了表彰该市对福利的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

你的母校也有“逸夫楼”吗?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点头。 邵逸夫昨晚去世的消息传来时,网民们突然意识到,随着自己青春的岁月,学习成长的教学楼与香港娱乐大亨有关。 “本来我们和tvb的距离就这么近”、“每个人心里都有逸夫楼”……

1998年在重庆原西南师范大学迎来邵逸夫的吴朝元说:“我当时是学校的图书馆馆长。 邵逸夫先生比较安静,逸夫楼建成时,他没有来。 我只是派遣了代表来表达信息,但我在1988年来过一次。 ”。 当时一起迎接邵逸夫的是原西南师范大学的教师邓力先生。 “邵逸夫先生没有宣传,随和,提出了来访时不把学校扩大的欢迎仪式。 这是因为上午只参观了学校,和学校的领导开了简单的座谈会,在学校附近的普通餐厅吃了川菜、小吃、担面就离开了。 ”。

tvb影剧成长了好几代,刘德华、梁朝伟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偶像,但作为这一切的创造者,邵逸夫在内地的名声大多来自他的慈善捐赠。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每年拿出1亿多日元来支持内地各社会公益事业,对中国教育事业有更特别的表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邵逸夫基金捐赠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全国31个省、市 有兴趣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如果当地计算所需的费用超过他的预算,就会缺少“逸”字的最后一点。 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就是完备的“逸”字。

“邵逸夫奖”几乎成为诺贝尔的风向标

除了以“砸钱”支持教育外,邵逸夫还长时间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教育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关注人类科学的进步,设立被称为“东方诺奖”的“邵逸夫奖”,这是创办之一。

“他有很高的前景,其他人也捐了各种各样的奖,但没有邵逸夫奖那么大的影响。 》邵逸夫奖评审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教授杨纲凯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办案了,结果很厉害。” 这个“邵氏基金(香港)有限企业”管理执行的“邵逸夫奖”成立于2002年,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和医学、数学科学三个奖,授予几乎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 邵逸夫奖一个奖金达到一百万美元,和诺奖没什么区别。

作为邵逸夫奖评审会的主席,杨振宁表明邵逸夫其实早就有获得诺奖这样的奖的想法。 前者去年接受媒体采访说,他从1988年代开始和邵逸夫认识。 “1988年左右,邵逸夫问我‘为什么诺奖那么成功’。 ”。 我回答他:“第一,诺奖获得者的评选非常公正严格。 第二,奖金金额高的第三,很长,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说了“”。

一年一度的邵逸夫奖从2004年开始颁发了10次。 杨纲凯指出,短短10年间,该奖已享有盛名,全世界学术界几乎都知道该奖,中国香港有推动科学迅速发展的邵氏,大大超过了筹备人当初的期待。 “因为非常认真,审查水平很高,所以获得邵逸夫奖获得诺奖的人不在少数。 ”。 杨纲凯说邵逸夫奖成了诺奖的风向标。

危难时刻总是亲切地伸出援助之手

邵逸夫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他绝对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在灾难来临的危难时刻,邵逸夫从不松手。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邵逸夫向灾区捐赠了1亿港币,成为单一个人捐赠最多的人。 2009年台湾8.8水灾关怀行动,邵逸夫捐赠了1亿新台币。 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妇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赠了1亿港元。

晶报记者程瑛

记者注意

回报社会,“高调”会怎么样?

同样懂得慈善、集财、更分散财的邵逸夫与“大陆初善”的陈光标不同。 后者的大额捐款行动是“露骨”的高调。 从前,陈光标访问台湾时,携带了大量5万、1万人民币不同的红包,沿途遇到民众发送,这就送了1亿。 据说县市拒绝说“重视尊严”。 邵逸夫和李嘉诚也不一样。 有人说后者更低,做好事不留名。 捐赠人试图给李嘉诚冠名,但他坦率地拒绝了,说:“冠以父亲的名字也没有用。 ”。 相比之下,邵逸夫看起来“高调”。

事实上,邵逸夫的“大方”确实不是天生的。 年轻时的他不热衷于慈善,相反,关于他“吝啬”的传闻不少。 1970年,一位养老院老人看到邵逸夫每天坐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请这部电影的大亨写信,行善。 不久,邵逸夫寄来了一张只有500港币的支票。 养老院马上把这张支票还给邵逸夫,邵逸夫也因为这件事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是由此引起的,也有人说这和他三哥邵山客的死有关。 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状态,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 这时的邵逸夫看到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钱只是身外之物。 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很少在新加坡吝啬员工,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名声不好,但留下的名声不会和棺材一起离开人世。 邵逸夫不想走三哥的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宣布以邵先生基金的名义捐赠1.6亿港元供慈善活动。

邵逸夫说,一家公司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 他显然早就这么做了。 报答社会,理所当然地留下后面的名字。 (程瑛)


标题:爆料:邵逸夫的慈善:各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yule/20210127/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