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太阳落山,庙里的整个李村开始躁动,叫卖声,小号声……这种混乱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快,但丰厚的利益让他们特别享受。
以前的小村庄迅速发展成今天的“一个城市”,村民被“市民”,但生活习惯、想法无法适应。 他们说村子的混乱他们也想改变,但环境就是这样,不能改变。

从前

种地不愁吃穿

夏天晚上7点8点以后,沉默的庙李村再次迎来沸腾,小吃、衣服、化妆品、手机首饰……各摊位堵住了道路,叫卖声吵闹。

这时,71岁的李先生和其他村民一起跳进村里的寺庙里安静下来,他们三五五个人拉着闲篇,四人一组打麻将……

李先生说,庙里整个李村有9个生产队,近4000人,与各冠姓的村子一样,这里的李姓人是甘肃陇西李氏之一,明朝洪武年间,随着著名的“大樟树移民”迁到郑州北郊。

“当时叫冯刘村,后来两人姓渐移,李氏一族在这里安营扎寨。 ”。 据说李先生当时村子里散布着大小寺院,所以从清初开始就被称为“庙李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庙李村和全国其他农村一样,耕作和外出工作是村民两种主要谋生的方法。 “种田,一年就能保证衣食无忧。 即使去打工,生活也很辛苦”李先生说。

变化的

女儿的嫁妆花三十万元起家

站在庙里的李村中街向东看,李先生指着郑州中方的园区位置,说以前那里是麦田。 现在他不记得拿着锹去地里是什么时候了。 “以前应该给玉米浇水。 ”。

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庙李村的农耕生活停止在90年代末。 “从那时开始,村子开始‘卖地’,十几万元一亩。 ”李先生和其他村民一样,拿着征地补偿金在自家宅基地盖了房子。

庙李村的兴盛时间与市区城中村的改造基本同步。 有一次,它成了“郑漂白”一族的又一个驿站。 李先生说,2000年7层楼是村子里最高的,2006年9层楼最高,去年建了16层楼。

数万外来人口涌入村庄,10多年来,庙李村迅速高楼林立,家家户户付房租生活。 李先生说,现在庙李村也只有“生产队”一词和农村有点联系。

村民摇身一变成为“土豪”,女性们喜欢穿金银,男性们大多不分年龄都标配手表。 除此之外,这里的人爱上了旅行。 北京、上海、海南、台湾……国内的景点,他们几乎都游泳了。

送女儿聘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先生说,种地的时候,女儿出嫁的只有被子,现在出嫁最低30万元,“条件好,可以送车和房间”。

矛盾

对“村民”的标签有反感和乐趣

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底气也越来越高。 “也有为难的时候! ’进村多年的肖华说,她出生在江南的水乡,在这里,偶尔很烦躁。

每次太阳落山,整个村子的平静都被“切断”,每天上午9点以后村子暂时平静下来,她就带着贝(狗)出去散步,“只有在这个时候,呼吸才能顺畅”。

和她一样,被压抑的是53岁的李想。 和其他村民不同,他不是把房子租给“房东”,而是留下一部分自己管理。

以前六楼的租户去过四楼偷东西,李想更小心,每天一睁开眼睛就蹲在监视器前“看守”,说“你家整天丢东西,租户听了,不想住在这里”。

为了阻止高层租户向楼下乱扔垃圾,他多次在大门口贴上“乱扔垃圾,罚款100”的警告语,被逼得走投无路,写下警告“只是环境不能这么改变”的脏话。

这样的乱像让李曾经想怀念“柴门听到了犬吠声”的安宁。 但是他又讨厌被贴上“村民”的标签。 在他看来,背着房贷的“市民”是如何滋润的?

“但是,请安静地想想。 我们不是“村民”。 ’我觉得李先生很矛盾。 他真的很向往安逸的都市生活,但害怕失去“村民”的身份。 另外,租的日子也面临着结束。 李想说,局外人经常认为他们是“一房万利”,但不知道他们为局外人苦涩。

我很担心

“我应该怎么存在”

与村子里的老年人怀念从前的态度不同,这里的年轻人把现在的生活两极化——既有特别享受的人,也有特别担心的人。

“走,玩吧! ”凌晨2点,喧嚣庙里的李村慢慢平静下来,敞着肩膀的青年们开着豪车停在村口,吹口哨聚集在一起。 对他们来说,生活衣食无忧,要追求刺激和热情。

没有手艺,没有生意,没有经验,那有助于收家人的房租。 李然认为,现在的生活他特别享受,坦率。 但是,与李然的潇洒相比,今年25岁的李华没有考上大学。 另外,因为在家呆腻了,所以在附近的事务所找了巡逻队员的工作。 每月工资1000多元,他家有112个标准间。

出来后,我不想过以前的生活。 李华口的“以前的生活”和李然一样,是买豪车、逛商场、打麻将。 看到依赖村庄的土地变成百货商店和租房子,李华说走在村子里,有迷路的感觉。

村子里有年轻人选择了自己的奋斗。 李丽大学毕业后每天在郑州的人力资源市场跑步。 和在这里租的年轻人一样,她也有找工作的压力,同样在奔走。

在小可看来,李丽很幸福,但她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存在。 她大学毕业后,她工作很好,嫁到庙李村后很快就有了孩子,公婆说她辞职了,强烈要求照顾孩子。 晚上,她推着手推车让孩子在热闹的街道上闲逛,看着赶在眼前的人。 可说,刚到郑州的时候,她和他们一样,有着关于事业的梦想。

未来

村庄,或逐渐变远

夜深了,湿气变重了,庙里坐在街上的寺院里安静的村民们也散了。 李先生触摸祠堂有400年历史的国槐树陷入了沉默。

国槐树高大的“身影”投影到李先生身上,他低声说。 这个祠堂顽固地守护着村子里唯一没有被大楼占领的土地。 后面怎么样? 两个“古稀”“老人”,又相对无语。

庙李村的退休工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在这里能拿养老金的人很少。 对村子,他说庙李村可能无意识地抹去了这些痕迹,但还没有准备好盖上城市的烙印。

这位老人说:“村民们希望下一代尽量记住本事,依靠房租生活的日子迟早会结束的。 将来这里即使解体也不需要吃山空”。

去年,庙李村组织写了村志。 村民李龙会经常翻阅《庙李村志》,从明洪武年间开始持续。 他兴奋地说庙李村的过去,现在,只是缺乏将来。

村子渐渐远了,最终从新楼里“长”出来,李龙说能在村子里留下什么是他最大的愿望。


标题:【房讯】郑州城中村房东:住在庙李既厌恶又享受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210413/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