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9月11日主题:民国《良友》画留言脉流向温哥华维持困难

中新社记者徐长安

1926年在上海滩创刊的《良友》画报曾领先于中国风气,享誉国内外。 这88年的历史刊物目睹了中国的一些战火和动乱,辗转香港来到温哥华。 现在,藏在温哥华华口的良友语境维持着困难,快要断气了。

位于温哥华中华街核心区乔治亚东街218日的良友图书企业是唯一经过香港来到海外的名为“良友”的图书企业。 “那里是良友”,长期住在温哥华的华裔文化学家桑宜川博士带着一行人走在街上来到了十字路口。 顺他指出,街对面有不到20米宽的店铺,有鲜红的墙面、红色招牌,特别是招牌上依然继承着的当时的良友画报创立者伍联德设计的两个美术字“良友”,还记得当时的良友。
1926年2月,26岁的伍联德在上海制作了大型文化期刊,命名为“良友”画报。 根据桑宜川博士的考证,良友画报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大型文化类期刊,美国于1936年创刊,自赞的是世界上第一份综合画报的life《生活》杂志,早了10年。 那时,良友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封面女性,包括当时风靡全中国的电影明星胡蝶、青涩时代的宋美龄三姐妹、周璇、阮玲玉、陆小曼、青萍等。 桑宜川博士说,良友红了她们,她们也红了良友。

《良友》画报风行的年代在中国内地忧外患之际,自古以来新思想就在上海滩激烈冲突,良友也成为社会贤达、文人雅士传达思想、头脑激荡的文化载体,许多名流为良友写作,胡适、张爱玲、周作人、张恨水、徐 连蒋介石都赠过良友“文化先锋”。

十周年书展胡蝶亲自出彩

良友的命运于1938年随着日本的侵略、上海的沦陷而改变,伍联德往返香港和上海,经过他及其儿子伍福强的手,多次复刊,又停刊,最终在2000年后得到别人,成为良友在香港的脉搏。 而且,在外国的良友之脉,伍联德的谊子刘应榜紧随其后。

“快四十年了。 我不能再做了! ”温哥华良友书店的女店主霍尔斯明面对来访的温哥华文化名流,掩饰不住内心的悲伤和疲劳。 20世纪70年代,伍联德在香港去世,旁边只有谊子刘应榜主持了葬礼。 之后,刘应榜背着友谊父亲家庭训练离开温哥华,1975年2月在唐人街创立了温哥华的良友,伍联德矢志继续宣传中国文化的初衷。

“当时老师白手起家,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一年工作2年”,霍尔斯明说了往事,“老师当时连去香港出差的旅费都是朋友们帮忙的”,“从香港拿书卖,没有本钱,跟朋友说话。 经过10年的努力,良友和开设4个分店的良友10周年的书展,胡蝶先生也出彩庆祝。 时间很短,霍尔斯明不能长时间说当年的辛酸,“那时的困难,几天说不出来”。

好景不再愿意在异乡见到良友

大约100平方米的良友书店,堆积着各种繁简字体的中文书,政治经济、文化传说、风月故事、励志复印件、漫画绘本、入籍读物等,书架上堆满了密码,集装箱里没有几个人站着。 陈年的欧式台灯满是灰尘,静静地站在柜台上,陪伴着女主人。

“良友60年的时候,香港出了特刊,我给你看。 ”。 何斯明从厚厚的书架上翻阅了几本已经泡在水里的《良友》画报60周年纪念特刊。 烫金的美术字,依然是当时的人文风格。 马国亮、馀汉生、赵家壁等当时的良友故人纷纷写文章,邓肇健卿、冯秉芬卿、曹广荣、孔德成、张群、谷正刚、陈香梅、吴冠中、冰心、林海音、黄永玉、胡蝴蝶、刘海粟、黄君壁、廖汉和、何硕、金硕

但是,就像桑宜川博士说的,“好景色不见了”。 良友的光辉似乎只留在记忆中。 “做不到了,做不到了”,退休的荷斯坦的话是没办法的。 近年来,电子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倾向于阅览电子书,购买中文书籍没意思,良友生意千丈,经营困难。


标题:【要闻】民国《良友》画报文脉流落温哥华艰难维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210802/4126.html